王磊∣保定老行当系列——精修钟表
保定晚报 2021-12-14 11:12:13

时间就是生命,计算时间的工具钟表一旦出了问题,会给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得赶快修理。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看日头算时间的,后来发展成烧香计时。中国发明计时仪器至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元代郭守敬发明的大明殿灯漏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独立机械时钟。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座水运仪象台,能报时打钟,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已经近似于现代钟表的结构,可称为世界钟表的鼻祖。12世纪以后,中国钟表技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造出了现在的钟表,可以说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小型机械钟以及把小型机械钟运用在手腕上的发明还是从西方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德国的钟表大量进入中国,当时的钟分柜钟、立式钟、台式钟、挂钟、睡钟、箱钟,表分怀表、手表等等,那时这些钟表以及我们现在带的和修理的手表,可以说都是舶来品。钟表进口多了,钟表修理技术也就成为了特殊的行业。这些修钟表的师傅最初多来自于德国,在内务府供奉,修皇室钟表,吃皇家俸禄。乾隆年间修表技术传入民间,开始出现了以修钟表为职业的匠人。

过去的保定普通家庭有钟表的不多,如果拥有一块手表,还算是件了不起的事。殷实富裕的人家有座钟、挂钟,戴手表的人都是富商、高官、高知等,钟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后来钟表价格越来越低,带手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钟表用的时间长了难免出毛病,由此保定也就出现了修理钟表这个行当。

保定最早修理钟表的大部分是在东西大街上找个合适的地方从事这个行业,他们的店面很简单,一般都是一个四方形的桌子,桌子上面套着玻璃框,玻璃上往往挂着一些钟表模型和配件用来招揽顾客。另外,桌子有若干个抽屉,里面装着修理工具和各个不同品牌钟表的小配件。

相对于其他的修理行当而言,钟表匠全套的工具较为复杂与精巧,有单眼筒镜、螺丝刀、小刷子、小夹子、开表匙、钳子、万用表、小锤子、退磁器、电焊枪、吹嘴、酒精灯等。修钟表是一件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精细活儿,论细密、精确还要胜过绣花数倍,要屏息静心使巧劲准确稳住齿轮和弹簧片,不能有丝毫的闪失。他们还要熟悉钟表里面的上百种零件,否则就无法判断问题出在哪儿,有人称修表匠是方寸世界里的艺术家,这是很有道理的。

修理钟表时,钟表匠先是把单眼筒镜卡在上下眼皮内,这样便于集中内力和眼光,探视到机芯深处和细小缝隙内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钟表不走的症结之后才能进一步动手修理。传统的钟表修理技术主要包括了“粘、补、焊、驳、种”5种方法,其中掌握手工“种手表”的摆轴尖、锉制巴心和镶补齿轮最为重要。摆轴尖即业内所称“种车心”,是摆轴尖折断了无配件时,先用优质钢丝磨制出比头发直径还细的钻头在摆轴上打孔,然后镶入更小的钢丝后研磨出一定规格的摆尖,这技术精细得让人叹为观止。高超的钟表匠还能把乱成一团、直径只有四分之一发丝粗细的手表游丝盘整得又圆又平,把缺损了五六个齿的小齿轮焊补修复,这些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极大的耐心,所以钟表匠在修表的时候精神都是高度集中,从不轻易和别人交谈,即使在喧闹的街头,他们也能做到气定神闲。

钟表匠把表修好、重装完毕后还不算结束,而是要再观察几天,确定钟表走时准确后才返还给顾客,体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

(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合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