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汝新 柴一鸣|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五——宛虹亭
保定晚报 2022-01-29 06:00:00

 宛虹亭位于古莲花池北塘中央,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櫈。清代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称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因四面临水,故又名“水中亭”“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由时任河北省省长王树常题书。

  宛虹亭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

  亭顶造型很独特,像一顶翻卷的莲叶托着一个桃子。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连夜脱身逃往西安。1901年秋,为了迎接回銮北京的慈禧,直隶总督袁世凯下令将永宁寺改建为行宫,重修古莲花池作为行宫御苑,一位老工匠巧妙地将行宫的一座亭顶造成了“莲叶托桃”样式。

  当生性多疑的慈禧宴乐之余来到这里得意洋洋地游赏景物时,突然,两眼直勾勾地盯住了那个凉亭的亭顶,在场的官员原以为她从没见过这种造型,一定会大加赞赏,可谁知,刹那间,她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半晌喘不过气来。直隶官员们见此,个个吓得直叩响头。慈禧当下便传旨捉拿设计亭顶的人,就地处死。这时人们才醒悟,“莲叶托桃”恰恰和“连夜脱逃”谐音,揭了她“庚子之变”之丑。于是,他们又是毁亭又是杀人,老工匠为了不牵连别人,挺身而出,壮烈就义,死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老工匠,就把行宫和御苑的亭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样式,一直保留到今天。

  柱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原墨迹藏安徽省博物馆。“海”和“天”,这里借指古莲花池这块风水宝地,在朦胧的月色之下,或于薄雾笼罩之中,或值初冬小雪融入暖水激起连天水汽之时,给人一种辽阔飘渺的海的感受。园内不仅有龙飞刻石,而且真龙天子乾隆、嘉庆、光绪都曾来此驻跸,这行宫不就是“龙的世界”吗?园中养有丹顶鹤,寓示白鹤展翅蓝天,可谓意境深远。

  1950年,齐白石精选了一幅“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立轴赠送给毛主席。此联落款为“丁丑秋七月齐璜”,并补题“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款。从落款时间看,此联书于1937年7月,赠于1950年10月。此联赠送毛主席几天后,著名收藏家、楹联家张伯驹来访,发现书法的一联原句为“天是鹤家乡”,而齐白石却写成了“云是鹤家乡”,齐白石不由得紧张起来。张伯驹忙安慰老人说:“齐先生,你这个‘云’字改得比‘天’字好。他上联如是‘地’,那么下联‘天’字不可动;可上联却是‘海’字,恰与你的‘云’字相对,我们不必拘于成格,改动古人成句自古有之,毛主席也许会称赞你改得好呢。”经张伯驹这么一说,齐白石的心情才平静下来。事实上,毛泽东收到此联时并未觉得不妥,而以后各家写此联时皆以“云是鹤家乡”为准,原来的“天”字反倒被人淡忘了。

  宛虹桥在宛虹亭之南,南北方向,将亭与中心洲连接起来。行宫时期,桥身弯曲,有“天半飞虹界碧霄”之势,因此被命名为“宛虹”。当年,莲池书院院长章学诚在腊月雪后月夜看见的宛虹桥景象是“重漂素练中,铁线如钩”,后来此桥倾圮,改建为凌空飞架的木板桥,叫“凌空桥”。现在的宛虹桥是按行宫时期的形制于1975年重建的,材质为汉白玉,桥身为弧形,高大,两侧有扶栏,两头台阶各16级。

  宛虹桥、曲步桥与宛虹亭的组合犹如双龙戏珠,设计者的匠心于此足见。1963年拍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时曾在这里取外景,为银环和杨晓冬接头的地方。

  这正是:“亭亭矗水中,与众迥不同。莲叶托桃状,纪念老匠工。野火遇春风,银环接晓冬。莲池十二景,名片宛虹亭。”

(作者:柴汝新 柴一鸣  编辑:苏若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